AI眼镜泡沫破裂倒计时?深圳论坛不敢说的真相!

2025-03-14 18:53:41 区块链技术应用 author

AI眼镜的喧嚣与冷静:一场深圳论坛背后的产业冷思考

Ray-Ban Meta的销量确实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数字,似乎一夜之间,AI眼镜就成了科技圈的新宠。但数字背后,是各家厂商削尖脑袋想挤进这片看似蓝海的市场,也是消费者在尝鲜过后,对产品实用性、舒适度等各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别看现在论坛一个接一个,动不动就“解码破圈之道”,真要说破圈,恐怕还得解决几个实在的问题。

审美与舒适:个性化需求是道坎

眼镜这东西,说到底还是个高度个性化的产品。一副眼镜,有人觉得酷炫,有人觉得土气;有人戴着舒服,有人夹得太阳穴疼。这种主观感受的差异,直接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掏钱。现在市面上那些AI眼镜,设计上同质化严重,要么笨重得像个VR头盔的简化版,要么就是直接在普通眼镜上加个摄像头,毫无设计感可言。

就拿Ray-Ban Meta来说,外观勉强说得过去,但重量和佩戴舒适度还是被不少用户吐槽。《华尔街日报》的Joanna Stern就曾撰文指出,长时间佩戴这款眼镜会感到明显的不适(Joanna Stern, “Ray-Ban Meta Smart Glasses Review: Better Camera, Same Awkwardnes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ct. 12, 2023)。如果连舒适度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智能生活”?

技术噱头与实际应用:别让AI成了“人工智障”

现在的AI眼镜,恨不得把所有能塞进去的技术都塞进去,什么AI助手、实时翻译、AR导航等等。但问题是,这些功能真的好用吗?很多时候,所谓的AI助手就是个“人工智障”,反应慢、理解能力差,还不如自己用手机查信息。实时翻译也是半斤八两,语速稍微快一点就跟不上,错误百出。

这种为了AI而AI的做法,只会让消费者觉得“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半成品”。与其堆砌一堆不成熟的技术,不如先把一两个核心功能做好,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

供应链与成本:谁能笑到最后?

AI眼镜的供应链非常复杂,涉及芯片、光学、声学、算法等多个领域。目前,国内虽然有不少企业开始布局AI眼镜产业链,但核心技术和高端元器件仍然依赖进口。

例如,高通的AR1芯片几乎成了高端AI眼镜的标配,但价格不菲。光学模组也是个大头,好的光学方案能大幅提升显示效果和舒适度,但成本也很高。如果供应链成本降不下来,AI眼镜的价格就很难亲民,最终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玩具。

即将举行的“全球AI眼镜创新技术趋势论坛”,汇聚了众多供应链和品牌厂商。希望这次论坛能真正聚焦行业痛点,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而不是变成一场厂商自嗨的营销大会。我个人对这次论坛持谨慎乐观态度,希望能听到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干货,而不是一堆华而不实的PPT。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