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在2025年“3·15”期间搞了场直播,主题是“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助理秦程远亲自上阵,讲了些不法贷款中介的套路,教企业家们怎么辨别,怎么增强风险意识。说实话,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每年3·15都少不了,银行也得露个脸,表示自己“积极作为”。
秦程远重点提到了“全民举报伪冒微业贷营销电话线索活动”,说收集了1138条举报线索,1245个举报号码,核查后发现99.6%都是伪冒号码。这数据乍一看挺吓人,但仔细想想,这说明啥?说明伪冒电话泛滥成灾啊!而且,收集到举报就算完事了吗?后续处置到底做了多少,效果如何,语焉不详。
更有甚者,这种“全民举报”往往成了银行甩锅的手段。出了事,一句“我们已经发动群众举报了”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与其搞这种花架子,不如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堵住漏洞。
微众银行作为数字银行,本来就没有线下网点。现在跑出来说下线了143处“伪冒网点”,这本身就是个悖论。只能说是不法分子利用了数字银行的特点,搞了些虚假的“面签中心”之类的玩意儿。
但问题是,这些伪冒网点是怎么出现的?难道微众银行就没有责任吗?是不是风控不到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一句“及时向官方平台反馈与协助处理”,就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未免有些过于轻描淡写。
微众银行还搞了个“有奖举报活动”,鼓励企业家们举报不法贷款中介。这听起来挺好,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花钱买线索吗?真正有价值的线索,企业家们会随便举报吗?肯定会优先交给警方。
而且,这种“有奖举报”很容易被滥用,滋生新的问题。比如,有人可能会为了拿奖金,故意制造虚假线索。到时候,微众银行还得花费大量精力去甄别,岂不是得不偿失?
直播和“三无一认准”口诀,这些都是常规操作,哪个银行不做?关键在于,这些宣传能否真正触达目标用户,能否真正提高企业家的防范意识。
说实话,现在信息爆炸,各种金融反诈宣传铺天盖地,但真正能让人记住的又有多少?更何况,很多企业家压根就没时间看这些东西。与其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上,让用户真正感受到安全和便捷。
总而言之,微众银行这次“3·15”直播,形式大于内容,噱头多于实际。与其花大力气搞这些表面功夫,不如踏踏实实地提升自身风控能力,真正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