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 萬美元,在一級市場哀鴻遍野的當下,Blackbird 這筆 B 輪融資簡直像一針強心劑,打在那些渴望 Web3 大規模應用的信徒們身上。然而,狂熱的氣氛背後,我看到的卻是加密資本一如既往的盲目樂觀。在區塊鏈敘事不斷碰壁、DeFi 泡沫破裂之後,他們急需找到下一個可以炒作的概念,而餐飲 + Web3 似乎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問題是,這種結合真的能解決餐飲業的痛點,還是只是一場資本驅動的空中樓閣?
必須承認,傳統餐飲業確實面臨著一些結構性問題。高額的第三方平台傭金,像美團、餓了麼這樣的巨頭,抽走了中小餐廳的大部分利潤。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平台掌握著餐廳的數據命脈,可以隨意調整算法、修改規則,讓餐廳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這簡直就是一場數位霸權,餐廳老闆們辛辛苦苦,最終卻淪為平台的打工仔。所以,餐飲業亟需一場變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問題是,區塊鏈真的是解藥嗎?還是只是換湯不換藥,甚至更糟?
Blackbird 的創始人 Ben Leventhal,絕對是餐飲界的狠角色。從美食評論網站 Eater 到線上訂位平台 Resy,他每一次創業都踩在了行業的風口上。Eater 顛覆了傳統的美食評價體系,Resy 則革新了餐廳預訂的方式。不得不說,Leventhal 對餐飲行業的理解非常深刻,也善於抓住用戶的痛點。但這一次,他選擇了區塊鏈,這一步棋走得是否明智,我持保留態度。
Leventhal 的願景聽起來很美好:打造一個由餐廳和食客共同擁有的網絡,讓餐廳擺脫平台的束縛,讓食客獲得更多的獎勵和權益。這簡直就是一個 Web3 的烏托邦,一個去中心化的餐飲世界。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區塊鏈技術的複雜性、用戶的使用習慣、監管的不確定性,都給這個夢想增添了太多的變數。我擔心的是,Blackbird 最終會淪為一個技術精英們自娛自樂的玩具,而不是真正能改變餐飲業的力量。
從種子輪到 B 輪,Blackbird 的融資之路可謂順風順水。Union Square Ventures、a16z Crypto、Coinbase… 這些頂級投資機構的背書,讓 Blackbird 的光環更加耀眼。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的。這些投資機構看中的,並不是 Blackbird 的社會價值,而是它潛在的商業回報。如果 Blackbird 無法實現盈利,無法給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那麼它很快就會被拋棄。
a16z 的 Arianna Simpson 認為,區塊鏈可以改善餐飲業的利潤結構,讓餐廳擺脫平台的剝削。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區塊鏈的成本。區塊鏈技術的開發、運維、推廣,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這些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到餐廳和食客身上。所以,區塊鏈真的能降低餐飲業的成本嗎?我表示懷疑。
Blackbird 的核心理念是「去中介化」,消除不必要的第三方機構。但問題是,這些第三方機構真的沒有創造價值嗎?支付處理商、行銷公司、數據分析公司… 它們的存在,實際上是為了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優化體驗。如果 Blackbird 想要完全取代它們,就必須提供更好的服務、更低的價格。但這談何容易?更何況,Blackbird 本身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中介體系,來連接餐廳和食客。所以,去中介化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最終可能只是換了一批中介而已。
Flynet 號稱擁有四大核心優勢:削減中間成本、數據自主權回歸、無縫現代化體驗、解鎖全新忠誠經濟。但仔細分析,這些優勢都經不起推敲。削減中間成本?2% 的固定費率真的比傳統信用卡更划算嗎?數據自主權回歸?有多少餐廳和食客真的關心自己的數據?無縫現代化體驗?掃碼支付真的比刷卡更方便嗎?解鎖全新忠誠經濟?代幣化積分體系真的能激勵用戶嗎?我認為,這些所謂的優勢,更多的是一種營銷噱頭,而不是真正能解決用戶痛點的實質性功能。
\(F2 作為 Flynet 的原生代幣,承載著支付 Gas 費和治理權的功能。但團隊卻計劃將 87% 的代幣分配給內部人員、金庫及後續增長階段參與者,而只將 13% 空投給早期用戶和餐廳。這種分配方式,明顯是對早期參與者的不公平。更令人擔憂的是,\)F2 的價值完全取決於 Flynet 的發展。如果 Flynet 失敗了,\(F2 也將一文不值。我認為,\)F2 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割韭菜遊戲,而不是真正能賦予用戶權益的工具。
Blackbird 推出開發者門戶,邀請生態合作夥伴與開發者基於 Flynet 構建更多應用場景。這種做法看似開放,但實際上卻充滿了陷阱。首先,Flynet 的技術基礎並不成熟,開發者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在上面構建應用。其次,Flynet 的用戶規模有限,開發者很難獲得商業回報。最後,Blackbird 對 Flynet 的控制權過強,開發者可能會受到各種限制。我認為,開發者門戶只是一個誘人的陷阱,最終可能會讓開發者們血本無歸。
Blackbird Club 強調「體驗式認可」,認為真正讓顧客感到「受歡迎」與「特別」,不在於積分本身,而是能否參與到餐廳文化中,感受到情感聯結和身份認可。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人情味,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精明的營銷策略。Blackbird Club 試圖通過獎勵、通道和便利三大權益支柱,以及 Blackbird Club 3X 和 Blackbird Club 5X 兩個會員等級,來篩選出高價值用戶,並將他們牢牢綁定在自己的平台上。這種做法,本質上還是對用戶的區別對待,只不過換了一種更高級、更隱蔽的方式而已。
Blackbird 想要把忠誠度從一個工具變成一種文化紐帶,通過 Web3 技術與餐飲情感體驗結合,把「吃飯」這件事重新變得有人情味、有尊重感,也有社群感。但問題是,用戶的忠誠度真的能用技術來建立嗎?我認為,用戶的忠誠度更多的是建立在對品牌、對產品的信任和認可之上。如果餐廳的食物不好吃、服務不好,即使 Blackbird Club 提供再多的福利,用戶也不會買賬。所以,技術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能留住用戶的,還是餐廳本身的實力。
在 Web3 世界還在摸索用戶忠誠度計劃的可行路徑時,Web2 的瑞幸咖啡已經用一套成熟的體系,收割了大量的用戶。瑞幸的「用戶即會員」模式,降低了參與門檻,提高了用戶觸達率。通過定期推送限時優惠、引導好友分享獎勵等手段,有效提高了用戶復購率。更重要的是,瑞幸善於利用品牌聯名,不斷給用戶帶來新鮮感。與茅台、《貓和老鼠》的跨界聯名,都曾引發熱議,成為現象級事件。瑞幸的成功,證明了 Web2 的模式在用戶獲取和留存方面,仍然具有強大的優勢。相比之下,Web3 的忠誠度計劃,顯得有些笨重和遲緩。
Variant 的 Jesse Walden 認為,真正可持續的忠誠度生態應以去中心化交易網絡為基礎,將用戶的每一筆消費行為上鏈,並通過原生代幣實現激勵與治理。但他並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麼一定要用區塊鏈才能實現這些功能?難道傳統的數據庫和積分系統就不能做到嗎?我認為,Variant 的說法,更多的是為了給區塊鏈技術找一個應用場景,而不是真正基於用戶需求出發。在沒有充分論證區塊鏈的必要性的情況下,就貿然將其應用於忠誠度計劃,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對於尚在起步階段的 Blackbird 來說,未來仍需面對諸如監管不確定性、市場波動,以及幣價波動和投機行為對項目核心價值的潛在侵蝕等現實挑戰。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性是出了名的,一個負面消息就可能導致幣價暴跌,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各國政府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尚未明朗,這給 Blackbird 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如果監管政策收緊,Blackbird 很有可能會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在傳統忠誠度運營模式已趨於成熟、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Blackbird 能否真正具備長期競爭力尚屬未知。甚至更值得思考的是,區塊鏈技術是否真的是該類系統不可或缺的底層設施,也存在廣泛爭議。我認為,區塊鏈技術在某些場景下確實有其優勢,例如數據的不可篡改性、交易的透明性等。但對於餐飲忠誠度計劃來說,這些優勢並不是必需的。相反,區塊鏈技術的複雜性、高成本,可能會成為 Blackbird 發展的阻礙。
正如 Blackbird 創始人 Ben Leventhal 所坦言:「我不認為它必須建立在區塊鏈上。」他表示,Visa 的網絡在某種程度上也遵循了與 Flynet 類似的原則,且並未應用區塊鏈。Leventhal 的這番話,其實已經暗示了區塊鏈技術在 Blackbird 中的可替代性。如果沒有區塊鏈,Blackbird 仍然可以通過傳統的技術手段,實現類似的功能。那麼,Blackbird 為什麼還要堅持使用區塊鏈呢?我認為,這更多的是一種戰略選擇,一種為了吸引投資、為了在 Web3 浪潮中佔據一席之地的手段。但這種選擇是否明智,還有待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