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南京,第十四届中国白酒T9峰会如期而至,主题定调为“强基、重构、立新”。 乍一看,这六个字掷地有声,颇有几分力挽狂澜的意味。但仔细琢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对行业沉疴的直面,多了些粉饰太平的意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里:产量降了,收入和利润涨了。这就像一个人,体重轻了,钱包鼓了,但精神状态却未必更好。白酒行业也是如此,表面上的增长掩盖不了结构性的问题。
宋书玉理事长说“产业整体结构性繁荣趋势没有改变”,这话听起来总觉得有点“报喜不报忧”的味道。诚然,名酒企业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与稳健”,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小酒企正在面临更大的困境?这种“头部效应”真的健康吗?
五粮液的曾董事长提出了“三期共振”的说法,即经济周期、消费周期、产业周期叠加。这个判断不能说不对,但总觉得有点“正确的废话”的味道。哪个行业不在周期里沉浮?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周期,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归咎于周期。
他提到的“短期修复、中期转型、长期升级”的说法,听起来也像是某种标准化的应对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难道仅仅依靠“政策红利与需求回暖”就能实现产业复苏?人口结构和消费跃迁带来的机遇,名酒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曾从钦给出了打造“经典产业”的五点建议,分别是品质强基、价值重构、客群立新、技术赋能和竞合发展。这些建议单拎出来看,都没毛病,甚至可以说是行业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建议真正落地?
“坚守酿好酒的初心”当然重要,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仅仅靠“初心”是不够的。 如何平衡传统工艺和智能制造?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味地强调“传统”,很可能抱残守缺,最终被时代淘汰。
“品质诚实、服务诚心、产业诚信”这“三大价值表达”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往往很残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不惜以次充好、虚假宣传。 仅仅依靠企业的“良心”,显然是不够的。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才能真正重塑行业的价值体系。
“围绕年轻消费者培育和国际市场拓展”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如何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年轻人真的喜欢喝白酒吗? 他们对白酒的消费习惯是什么? 如何改变白酒在年轻人心目中的“老土”形象? 进军国际市场,又会面临哪些文化差异和贸易壁垒? 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不能盲目乐观。
“智链融合”听起来很时髦,但也要警惕“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倾向。 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用户体验,而不是为了赶时髦。 如何将数字技术真正融入到白酒生产、营销和管理的全流程中,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名酒企业要带头重塑生态格局”的提法值得肯定。 但在现实中,名酒企业往往更倾向于“一家独大”,而不是“竞合发展”。 如何平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开放、共赢的行业生态? 这需要名酒企业拿出真正的诚意和担当。
总而言之,这次白酒T9峰会提出的“强基、重构、立新”的口号,听起来很美好,但要真正实现,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那么这次峰会也只不过是一场“醉”翁之意的盛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