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智能:被高估的未来?
别被“未来产业”的帽子忽悠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出,各路媒体就开始狂吹“未来产业”,尤其是这个“具身智能”,仿佛一夜之间,它就成了拯救经济、改变世界的灵丹妙药。可我怎么看都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资本和媒体联手制造的幻觉。什么“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点方向”?说白了,还不是想圈钱?
先别急着激动,我承认具身智能听起来很科幻,很有前景。但现在的问题是,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真的值那么多钱砸进去吗? 政府报告里提一下,那是鼓励创新,但要是真把它当成下一个风口,All in 进去,恐怕连裤衩都要赔掉。要知道,很多所谓的“未来产业”,最后都成了烧钱的黑洞,留下一地鸡毛。别忘了当年的光伏、LED,哪个不是被吹上天,最后呢?一地鸡毛!所以,对这种“未来产业”,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别被那些华丽的辞藻和虚假的繁荣给迷惑了。
市场规模预测:谁在自嗨?
数据注水:不可靠的报告,乐观的预估
头豹研究?呵呵,又是这种咨询公司出的报告。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报告,数据来源不明, methodology 不透明,结论永远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前景一片大好”。说白了,就是为了迎合金主爸爸的需求,拼命往大了吹。什么2023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186亿元,2027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6328亿元?这种数字,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他们是怎么算出来的?有没有考虑过技术瓶颈、成本问题、伦理争议?我看他们根本没考虑,只是简单地把各种概念加起来,然后乘以一个乐观系数,就得出了一个“未来可期”的结论。
家庭场景:刚需还是伪需求?
家庭具身智能?听起来好像很美好,但仔细想想,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吗?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这些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家庭服务机器人了,但普及率有多高?又有多少人真正离不开它们?更别说那些还在PPT里的“衣物整理机器人”、“烹饪辅助机器人”,真能解决用户痛点吗?还是只是为了满足一些极客的猎奇心理?

老龄化加剧、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提升,这没错。但问题是,具身智能真的能满足这些需求吗?还是只是制造了新的焦虑?花几万块买个机器人,结果发现它既不聪明,也不好用,还得自己动手,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智商税?我觉得,在鼓吹市场规模之前,更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家庭具身智能到底是不是一个真需求,而不是一个被炒作出来的伪需求。
国内厂商:一窝蜂的盲目跟风
电信的“四足狗”:噱头大于实用?
中国电信也来凑热闹?搞什么“智传网”,还自主研发“家用机器人四足狗”?恕我直言,这玩意儿除了能博眼球,还有什么实际价值?先不说技术成熟度如何,就这造型,往家里一摆,是想吓唬谁?真以为用户需要一个会叫、会跑的电子宠物?我看电信还是老老实实搞好网络服务吧,别瞎掺和这些不靠谱的项目。
云鲸智能的融资:能烧多久?
云鲸智能又融了1亿美元?腾讯和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领投?这钱烧得起吗?他们的首款家庭具身智能产品要到2026年底或2027年初才能交付?这时间也太长了吧!到时候市场都变了多少轮了。而且,就他们那个“自研底盘与机械臂组合”,真能解决家庭清洁和物品管理问题?别到时候又是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例子。
小米、石头:雷声大雨点小?
小米、石头也在内部启动具身智能项目?呵呵,这种消息听听就好。小米擅长的是营销,石头擅长的是扫地机器人,让他们搞具身智能,能搞出什么花样?别到时候又是一个“PPT机器人”,发布会上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产品却惨不忍睹。前小米自动驾驶负责人刘方创业搞机器人?自动驾驶都没搞明白,就想搞机器人了?这跨度也太大了吧!
美团、百度、腾讯:跑马圈地,各怀鬼胎
美团想搞“配送无人化+具身执行”?百度想在Apollo架构上孵化具身操作系统?腾讯想通过云机器人平台布局家庭具身智能?这些互联网巨头,一个个都精明得很,看似在搞技术创新,实则都是在跑马圈地,抢占未来入口。他们真的关心技术发展吗?我看未必,他们更关心的是数据、流量和控制权。至于能不能成功,能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who cares?

国外巨头:技术领先,但水土不服?
特斯拉Optimus:PPT造车的翻版?
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这玩意儿从发布到现在,除了几个Demo视频,还有什么实际进展?马斯克总是喜欢画大饼,把未来描绘得天花乱坠,但真正能实现的又有多少?别忘了当年“全自动驾驶”的承诺,现在实现了吗?Optimus搞不好又是另一个PPT造车的故事,用来拉高股价、吸引投资的工具而已。深蹲、单腿瑜伽?这有什么用?能干点实际的家务活吗?我看悬。
Boston Dynamics:炫技可以,落地很难?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那运动能力确实没话说,各种高难度动作,看得人眼花缭乱。但问题是,这些机器人除了炫技,还能干什么?Spot机器狗在物流、安防领域有应用探索?那也只是小范围的试点,离大规模 commercialization 还差得远呢。而且,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价格高昂,普通家庭根本买不起。指望他们进军家庭具身智能市场?我看有点难。
Agility Robotics:物流可以,家庭不行?
Agility Robotics的Digit人形机器人,续航8小时?这确实是个亮点。但人形机器人搞物流,总感觉有点大材小用。而且,物流场景相对结构化,家庭场景则复杂得多。Digit在家庭环境中,能应付各种障碍物、不规则物品吗?能和人类自然交互吗?我看够呛。家庭具身智能,需要的不仅仅是运动能力,更需要的是智能和情感。

发展趋势:技术乐观主义的陷阱
硬件:成本与性能的死循环
什么“触觉传感器将向高精度、低能耗、轻质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关节的机械和电子功率密度有望提升”?这些都是美好的愿景,但实现起来谈何容易?高精度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低能耗和轻质化又可能牺牲性能。如何在成本、性能和功耗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就算技术上实现了, mass production 又是一个问题。良品率、可靠性、耐用性,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成本飙升,最终让产品难以 commercialize。
算法:算力与隐私的冲突
“多模态融合算法将不断改进,更高效地处理视觉、触觉、声音等多源传感器数据”?听起来很厉害,但背后需要的是强大的算力支持。现在的家庭环境,能提供足够的算力吗?就算能提供,成本又是一个问题。而且,多模态融合意味着机器人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包括图像、声音、触觉等敏感信息。这些数据如何存储、如何使用、如何保护用户隐私,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隐私泄露事件。
产品:同质化与个性化的悖论
“除了常见的清洁、陪伴类机器人,将出现更多功能细分的家庭具身智能产品,如专门负责衣物整理、烹饪辅助、家庭安防监控等的机器人”?这种想法很好,但实现起来却面临着同质化与个性化的悖论。如果产品功能太单一,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陷入价格战。如果产品功能太个性化,又很难满足大众需求,导致销量惨淡。如何在同质化和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非常考验产品经理的问题。
国际竞争:中国企业的优势在哪里?
“国内外企业将在全球家庭具身智能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这句话说得轻巧,但实际上,中国企业在家庭具身智能领域,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仍然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品牌影响力方面,我们也不如那些老牌的家电巨头。我们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成本。但如果只靠低价竞争,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身智能:一场资本驱动的狂欢?
在我看来,这场所谓的“具身智能”浪潮,更像是一场由资本驱动的狂欢。风投机构、科技巨头、创业公司,都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他们疯狂地投资、宣传、炒作,把这个概念吹得天花乱坠,但真正关心技术进步和用户价值的,又有多少?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别忘了,具身智能的核心是机器人,而机器人是会动的,是能与人互动的。如果机器人被黑客入侵,或者出现技术故障,很可能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想想看,一个失控的家庭机器人,拿着刀具在厨房里乱舞,或者随意泄露用户的隐私信息,这难道不是一场灾难?所以,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安全问题。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具身智能的未来,很可能是一场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