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tage”,这个原本用来描述葡萄酒年份的词汇,如今却成了加密基金圈内挥之不去的阴影。好的年份,阳光雨露恰到好处,葡萄风味浓郁,酿出的酒自然醇厚。但坏年份呢?天灾人祸,葡萄质量堪忧,再精湛的酿酒师也难以掩盖其内在的缺陷。基金亦然,成立年份就是它的“风土”,它记录了经济周期的潮起潮落,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回报。对于那些在疫情期间,全球央行大放水时成立的加密基金而言,现在正经历着一场来自“坏年份”的无情反噬。那段时期,热钱涌动,泡沫横飞,看似遍地黄金,实则危机四伏。如同被激素催熟的果实,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空虚乏力,一旦潮水退去,便会露出丑陋的礁石。
近期,加密基金的投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开始互相倾诉苦水,怨声载道。导火索是Web3基金ABCDE宣布暂停新的项目投资,并且不再计划募集二期基金。这支规模高达4亿美元的基金,由杜均创立,声称已向30多个项目投资了超过4000万美元。即使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内部收益率(IRR)仍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然而,暂停投资的决定,却赤裸裸地暴露了当下加密VC们所面临的困境:机构募资规模大幅缩水,项目投资热情也随之降温。更令人担忧的是,代币上线后的锁仓模式也开始频频遭到质疑,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者甚至通过二级市场和对冲操作来为自己的投资组合保值,这简直是对行业信心的釜底抽薪!在高企的宏观利率、不明朗的监管环境以及行业内部自身难解的难题的多重夹击下,加密VC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调整期。尤其是那些成立于2021年左右的加密基金,当下的恶劣环境无疑加剧了它们的退出难度。
代币锁仓机制,借鉴了传统股权激励的理念,旨在通过长期分期释放代币,以防止项目方和早期投资人在短期内集中抛售,从而保护生态的稳定性和散户投资者的利益。这种机制的设计初衷是好的,它试图在项目方、VC和散户之间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让大家都能为了项目的长期发展而努力。常见的锁仓设计通常包括“1年悬崖期 + 3年线性释放”,甚至有更长的5-10年锁仓期,以确保团队和VC在项目成熟之前无法轻易套现。对于经历了多年野蛮生长的加密行业来说,这种约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打消外界对于项目方与VC“作恶”的顾虑,通过代币锁仓进行约束,对于提升投资者信心来说,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美联储从2022年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加速缩表加息,曾经泛滥的流动性迅速消失,加密行业的泡沫也随之破裂。那些被过度炒高的估值迅速回落,市场进入了痛苦的“价值回归”阶段。而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加密VC们,也开始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不少机构在早期的投资中不仅血本无归,还要面对那些被误以为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的散户投资者的质问,简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STIX创始人Taran Sabharwal发布的数据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在他追踪的项目中,几乎所有项目的估值都出现了大幅下跌,其中SCR和BLAST的同比跌幅甚至分别达到了85%和88%!这意味着,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明星项目,如今已经黯淡无光,甚至沦为了VC们手中的烫手山芋。更糟糕的是,多项数据表明,许多承诺锁仓的加密VC,可能在去年错过了在二级市场上更好的退出机会。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路——彭博社的报道揭露,多家风投机构与做市商秘密合作,通过衍生品和空头头寸来对冲锁仓风险,试图在市场下跌中浑水摸鱼,从中渔利。这种行为无疑是对行业道德底线的又一次挑战,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信任感。
在市场持续疲软的大背景下,新的加密基金想要募集资金,无疑难上加难。Galaxy Digital的报告显示,尽管2024年全年新成立的基金数量有所增加,但按年率计算,2024年是自2020年以来加密风险投资融资最为疲软的一年,共有79只新基金筹集了51亿美元,与2021-2022年牛市期间的疯狂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据PANews此前发布的研究文章显示,仅2022年上半年,推出的与Web3相关的投资基金就高达107支,总金额高达399亿美元!这种断崖式的下跌,足以说明资本市场对于加密行业的信心正在逐渐流失。
在加密货币行业缺乏清晰的产品叙事和实际应用案例的背景下,社区开始倾向于借助Meme热点来制造话题和流量。这些Meme代币,例如狗狗币(Dogecoin)和柴犬币(Shiba Inu),凭借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屡次掀起交易狂潮,吸引走了大量的短期投机资金。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一场建立在情绪和FOMO(害怕错过)之上的“庞氏骗局”。
这些Meme项目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缺乏持续的价值支撑。它们就像是昙花一现,绚烂夺目,却无法持久。在链上“赌场化”叙事不断蔓延的情况下,Meme代币开始主导市场的流动性,占据了用户注意力和资本配置的焦点。这导致一些真正具备潜力的Web3项目被挤压和遮蔽,曝光度与资源获取能力均受到限制。试想一下,如果投资者都把钱投入到这些毫无价值的“空气币”中,那么谁还会关注那些真正有技术创新和应用前景的项目呢?这无疑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除了Meme币的搅局之外,加密行业另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比特币现货ETF的落地,或许也是山寨币市场低迷以及VC面临困境的潜在原因之一。 自2024年1月首批比特币现货ETF获批以来,机构和散户就可以通过受监管的渠道直接投资比特币,传统的华尔街资管巨头也纷纷入场。这些ETF的推出,无疑为传统投资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加密世界的大门。此前,他们可能因为监管的限制或对行业的不了解而望而却步,现在,他们可以通过购买ETF,轻松地将比特币纳入自己的投资组合。
然而,比特币ETF的出现,也改变了加密货币市场的资金流向。原本可能流向早期风险投资基金或山寨币的资金,现在选择了留在ETF产品中,转为被动持有。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虹吸效应”,将整个市场的资金都吸向了比特币。这不仅打断了以往比特币上涨后山寨币补涨的资金轮动节奏,也让比特币与其他代币在价格走势和市场叙事上日趋脱钩。要知道,在过去的牛市中,比特币往往是第一个上涨的,然后资金会逐渐轮动到以太坊和其他山寨币。但现在,这种规律似乎已经失效了。
在虹吸效应的持续作用下,比特币在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主导地位持续抬升。据TradingView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比特币市占率(BTC.D)已拉升至64.61%,创2021年2月以来新高。这表明比特币作为“机构主力入口”的地位正愈发巩固。而山寨币,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它们的流动性越来越差,交易量越来越低,投资者也越来越不愿意持有它们。这对于那些投资山寨币的VC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他们的退出渠道受限,二级市场流动性薄弱,导致回款周期延长,收益兑现困难,只能收缩投资节奏,甚至暂停投资。
“会像20年一样绝地大反击吗?”Hashkey Capital的Rui在推特上的这句反问,如同一把尖刀,直刺加密行业的心脏。他接着写道,很多朋友是悲观的,所以纷纷离场,他们的逻辑很简单也很有效。一方面,该进来的用户都进来了,大家习惯了Casino的玩法,习惯拉盘砸盘定义项目好坏,就和习惯做空ETH一样,用户的属性已经定型。另一方面,我们很难看到类似链上级别的大的应用爆发,Social、Gaming、ID等等领域都已经尝试被Crypto“重构”一遍,但最终大家发现都是一地鸡毛,很难找到新的Infra机会,新的无限想象。 这段话,简直是对当前加密行业现状最辛辣的讽刺和最深刻的剖析。它揭示了行业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用户属性的固化、创新能力的枯竭以及应用场景的缺失。
加密行业正在面临一场深刻的危机。曾经,DeFi、NFT、GameFi等概念层出不穷,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但如今,这些概念都已经逐渐褪去了光环,留下的更多是失望和质疑。我们不得不承认,加密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像一个“Casino”,人们不再关注项目的实际价值和长期发展,而是沉迷于短期的投机和炒作。拉盘、砸盘、跑路,这些丑陋的戏码不断上演,消耗着投资者对行业的信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加密行业似乎已经失去了创新能力。曾经,我们相信区块链技术可以颠覆一切,重构世界。但现在,我们发现,很多所谓的“创新”,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炒作。SocialFi、GameFi、Metaverse,这些概念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应用却乏善可陈。它们并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也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相反,它们只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投机者,最终都沦为了一场又一场的泡沫。
在多重压力之下,加密VC的“黑暗时刻”恐怕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高企的利率、日益收紧的流动性、不明朗的监管政策以及创新能力的枯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加密VC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投资组合的缩水和退出渠道的受限,还要应对LP的质疑和市场的压力。对于那些在牛市中盲目扩张、投资失误的VC来说,未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凛冬将至,加密VC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策略,寻找新的增长点,才能在寒冬中生存下去。